韩风毅同志事迹材料

文章来源:   作者:   发布日期:2017年11月21日   浏览:

心怀责任   探索创新

——韩风毅同志事迹材料

他,叫韩风毅,长春工程学院“优秀共产党员”,“三育人”先进个人,顺丰公益基金会优秀志愿者。他是长春工程学院能源动力工程学院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,一个在学术研究上砥砺前行的领跑者,一个在生活中不忘初心的人。为人师表,他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。他爱岗敬业,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,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创新中成绩突出,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好评。他无私奉献,廉洁从教,严格遵守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》,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社会风气,以“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”为准则,热爱学生,师生关系和谐,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表现突出。

他是一个平凡的人,但却像个战士一样去努力、去奋斗,虽然不具备超人的能力,但他有决心,一旦认准目标便会一直向前走下去,永远奋战在教学第一线。

今天,让我们走进大学校园、走进学术殿堂、走进BIM教学体系,去认识这样一位兢兢业业、长期在教学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“四有”好老师。

对于教学,他勇于创新,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模式,他是初学者,亦是领路人。

2016年,他创建了长春工程学院BIM教学与研究工作室,填补了我校乃至我省在该学术领域的空白。建筑信息模型(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)是以建筑工程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,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,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,具有可视化、协调性、模拟性、优化性和可出图性等特点。经过多年的发展,BIM已经被全球的工程实践证明将成为工程信息化的核心技术。

他潜心研究BIM技术在高校的应用,有效整合了学校建筑、土木、机电、管理和能动学院等多专业资源,为有志于BIM教学与研究的教师搭建了一个跨学科、跨专业、跨部门的交流合作平台。他带领BIM教师团队进行BIM理论和实践的教学、BIM教学的改革、BIM教学大纲的制定、BIM教学体系的构建、BIM相关教材的编写、BIM机房的管理等工作。他探索出多部门教师、多专业学生协作开展教学与研究的实践之路,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,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途径,为学校转型发展和创新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。

他致力于为学校的BIM教学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,作为“BIM建模基础”和“BIM中级MEP设备系统建模”两门素质通选课程负责人,一年来他带领课程组成员为全校720名学生免费提供了BIM建模培训,为学生直接节省培训费用150万元。在他的协调下,2016年能动学院的学生们首次进行了BIM协同毕业设计,有2个本科专业共11名学生参加。同时,他是学校“2017年长春工程学院BIM协同毕业设计”项目主持人,带领4个学院5个本科专业14名教师39名学生进行BIM协同毕业设计。他申报的课题“BIM在高校建筑类专业中多专业协同设计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”被列为吉林省教育科学“十三五”规划重点课题,主持横向课题“广东德莱尔大厦BIM空调工程建筑信息模型”项目,以及学校学科办“BIM建筑机电工程综合设计案例库”项目。

对于学生,他不仅是严师,更像是慈祥的父兄。

他通常早上6:30就来到办公室开始工作,十年如一日,风雨无阻。

2016年,他义务为23名学生介绍工作,未收取任何费用,帮助学生们与用人企业签订理想的工作协议,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。“23个人”相当于半个自然班级的人数,他了解每一位学生,为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,不辞辛苦一次又一次耐心地与用人企业沟通。同时,他也鼓励学生到艰苦的岗位上去锻炼自己,脚踏实地地工作,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。

学校评建期间,他主动配合评估专家到吉林省宇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考察,悉心向专家讲解能动学院的BIM教学工作情况;同时,他利用自己的摄影特长义务为学校评建办公室提供高质量的照片。著名评估专 家黄翔 教授在听了他的课后,给出了这样的评价:“ 老师课堂上的讲解深入浅出,既有清晰的概念,又有拍摄的精彩专业视频,听起来直观;同时,与学生有很好的互动,很多同学踊跃回答问题,课堂形式好,值得大家学习!你们很幸运,能拥有这样的老师为你们上课!”

对于社会,他还是一位富有责任感的公益人。

2015年,他以一名普通志愿者的身份走进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,他是跟随命运的牵引来到这里的。2015年顺丰公司的新闻媒体发布了一则公益志愿者招募令,有数百人报名,热心公益事业的他也积极报名,然后顺利通过电话面试, 正式成为顺丰公益基金会的一名志愿者。顺丰公益基金会工作人员选中他作为志愿者,主要是因为两点:一是他真诚的态度,招募令上的每一个问题他都认真作答,且作答的篇幅和叙述的逻辑恰到好处;二是他大学教师的身份,有助于为需要帮助的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帮扶。就这样,怀揣着公益之心,他开始为通榆县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奔忙。

在去通榆县走访的路上,他开着车,奔驰在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盐碱地上,从一个走访的孩子家开到百十公里外另一个孩子家。通榆地区地质情况不太好,再加上农村道路条件差,在通榆走访的路上光是车的底盘就不知道被剐蹭了多少回。但是透过厚厚的镜片,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受损的车,而是通榆县农村困难家庭的孩子们上学的艰辛和不易。这里的孩子们就像通榆地广人稀的盐碱地一样,都太贫瘠了,他们需要社会的帮助。

走访结束回到学校后,他发起“为吉林西部贫困的孩子捐献一本书”的活动,组织学生为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捐书,学生们积极响应他的号召踊跃捐书。他把学生们捐赠的书整理得整整齐齐的,一路从长春拉到盐碱地深处的通榆县,送给那些渴望读书的孩子们。

两年的公益之路,他的心里总是装着通榆县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。他曾说过,“一年中无论工作怎么忙,都要抽出几天时间去做社会公益,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公益就在身边,公益就在路上。”他的公益行为影响了身边的同事和学生,使他们也积极加入到公益事业中来。2017年,他将带领学校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加入公益事业中,用爱去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。

对于家庭,他是个孝子,是个好丈夫,亦是个好父亲。

百善孝为先,他在自己生活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,第一时间将在老家独自生活的母亲接过来一起生活。妻子在外地工作,他竭尽所能地照顾好双方老人,无怨无悔。

他每天都不忘给远在外地工作的妻子送上自己的关心和问候,为她拂去工作一天的疲惫,为她排解一个人在外地的孤独。妻子探家时,清晨一碗热气腾腾的面,夕阳下漫步在南湖公园林荫道上的身影,无不体现着他对妻子深深的爱恋。

父母的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,以优异成绩考取美国名校的女儿,不会忘记去美国留学之前漫漫求学路上,父亲早送晚接的陪伴……

其实,他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艺术大师。

无论工作多么辛苦、忙碌,凭着那份对生活的热爱,他依然执着地奔波在家庭、学校、学术、公益、艺术的道路上,并且乐此不疲。

摄影是他最大的爱好,透过他的镜头,我们记住了北国隆冬第一场大雪过后银装素裹的世界,南湖公园荷塘边早春的第一抹嫩绿,以及华山之巅夕阳落山后的最后一丝残红;我们感受到了校园中晨读少女的那份纯真,山区少年捧起第一本杂志时眼里的渴望,还有学术人在课堂上严谨和孜孜不倦的态度。凭着那份对摄影的满腔热忱,他拍摄的作品《那年我们追过的女孩》荣获长春市职工摄影大赛二等奖。他用镜头,以一个大师的视角记录着我们的生活,通过他的镜头传播正能量、传播美、传播爱。

上一条:蒲文慧同志事迹材料
下一条:荀洪梅同志事迹材料

相关文章

    读取内容中,请等待...

信息分享